新聞

2024年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 - 2024年1月
愉快學習體驗 享受英文樂趣 打造國際化語境
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紅磡信義學校一向重視同學在「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、靈」六育方面的均衡發展,致力為同學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、學習經歷與價值教育,讓他們能夠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和正確的價值觀。馮麗儀校長重視同學的英文發展,靈活運用資源,透過語境、人手調撥等,製造一個全面而優質,同時能夠配合學校共融文化的教育環境。在一個專業的教學團隊、國際化的英文語境、多元化的英語學習活動,以及充滿關愛共融的英語學習環境下,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英文,並從學習中得到啟迪。
國際化英文語境 營造校園關愛文化
學校收生一直多元化,除了本地學生外,更吸引了不同族裔的非華語學生入讀,校園內的小朋友來自世界各地,營造獨一無二的國際化英文語境,讓同學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將英文學以致用。在關愛、共融的校園文化氛圍下,教學團隊能夠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,並讓非華語學生與華語學生能夠融洽相處,互助、互學、互勉。英文科主任呂俊聲老師表示:「同學之間的日常相處無分種族,非華語學生與華語學生均以英文作為共同的溝通工具,一同學習、聊天、玩遊戲,彼此之間互相尊重。」在多元文化的大環境下,學校造就了一個自然的英文語境,讓同學習慣在日常以英語作溝通、交流,潛移默化地提升英語會話能力。
與此同時,學校積極推廣關愛文化,英文科組的教學策略亦貫徹這個發展方向,將關愛精神滲透進英文科。學校投放資源聘請教職員,建構經驗豐富、人手充裕的教學團隊,並安排助教協助課堂,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,關顧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需要,以及提供適切的學習和生活方面的支援。課程主任陳玉婷主任表示:「為優化師生比例,讓老師能夠照顧每位學生的需求,即時給予他們關愛,校方特聘三位擅長兩文三語的非華語老師,提供不同支援及輔導,以協助校內的非華語學生儘快投入課堂、融入校園、愉快學習。」
與教育機構合作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
為了給予學生與時並進的英語學習經歷,學校積極與外間教育機構合作,為教學團隊提供專業培訓以及教材製作指導。校方與香港教育大學合作,特別聘請教育專家盧敏玲教授及勞傅燕華博士作為顧問,帶領老師以「變易理論」為基礎,透過課堂內的「行動研究」,將理論用於教學層面,提高學與教效能。計劃的合作成效顯著,令人鼓舞,據學校的前、後數據評測顯示,學生對課題的了解程度大幅上升,亦能夠清楚分辨容易混淆的知識概念。近年,學校更參與了教育局英文科校本專業支援計劃,邀請督學到校與英文科教學團隊共同備課及製作教材,上個學年校方便針對小三及小五的閱讀及寫作,優化校本教材,同學們其後皆能輕鬆撰寫多元化而有深度的文章。
多元學習經歷 加強英語應用能力
英語學習並不局限於課堂教學或完成家課,學校在英文科的教與學上亦顧及到這點,遂舉辦多元英語學習活動,提升同學對學習英語的動機和信心。馮校長認為:「透過活動教學元素,讓學生擁有屬於自己的『製成品』,不僅展現出自己的學習成效,更為同學製造一個成功的經歷。」成功的學習經歷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,故此校內設有英文戲劇隊,藉着戲劇教育,為同學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。同學們可以在外籍英語老師及英文老師的指導下了解、創作及討論劇本,讓同學發揮創意的同時,更訓練個人在閱讀及寫作方面的能力。英文戲劇隊除設計劇本外,亦會演繹經典劇本,例如戲劇隊曾經公開演出由學校外籍老師創作的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續集。
外籍英語老師 Mr. Brandon 指出:「戲劇不只是一門表演藝術,也是啟發人心的重要工具;從教育的角度看,它更可引起同學的學習動機、啟發想像力和創意、促進溝通和了解,以及培養有深度的思考。」英文戲劇隊更會在暑假期間舉行英語話劇表演,讓同學藉着表演、訓練聆聽與說話的能力,同時提升同學對英文的自信心。此外,校方亦積極鼓勵同學參與各類英語活動,例如英語朗誦節、劍橋英語班及英語徵文比賽等等,讓同學從多元化的英語學習體驗中,實踐所學的英語知識,並從訓練之中逐步強化自己的英語能力。
跨學科課程規劃 有機融合品德教育
跨學科教學能夠有效連繫不同知識點,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。學校在英文課程及教學課題的規劃上,將英文科、公民教育、國家安全教育等範疇互相扣連,藉以培養同學除了穩固的語言基礎外,更具備良好的公民素養,成為未來貢獻社會的棟樑。在英文科融合公民教育方面,教學團隊借助英文課教導同學堅毅、關愛、責任感、守時、誠實等道理,從日常生活實踐正向品德價值。呂老師表示:「在英文課程中,我們會涉獵不同教學課題,老師透過帶領同學閱讀不同英文篇章,從而帶出正向品德的重要性。」
國家安全教育方面,學校響應教育局所提倡的「多重進路、互相配合」,將合適的國家安全課題與英文科有機結合,進行跨學科教學,可提升同學國民身份認同,並吸收更多英文知識。此外,校方亦會以英語作為媒介,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,例如在「英語日」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,透過小手作、應用程式,讓同學從中國傳統節日了解中華文化。同時,對於非華語學生而言,英文與國民教育的跨科學習能夠讓他們對中華文化有更多的認識,更好融入香港社會。
趣味學習氛圍 投入英語世界
在英語教學規劃上,學校提倡讓學生投入於英語學習當中,享受一個歡樂的英語學習氛圍。一方面,學校會舉辦多元化的英語活動。例如一年一度的「英語日」,活動包括:攤位遊戲、英語遊蹤、觀看英語戲劇表演等,讓同學以有趣的方式學習英語;亦會在聖誕節、宗教活動日、STEM 週等特定日子展開跨學科協作活動。此外,學校更培養「英語大使」,負責在逢星期三的早會上以英語主持及帶領祈禱,並在每個星期五的中午活動時間,與外籍英語老師前往低年級各班進行英語遊戲及互動。外籍老師亦會在平日課前及小息時,為同學設置英語攤位遊戲,鼓勵同學多說英文。與此同時,外籍老師逢星期三早會上進行「3 分鐘 English Talk」,教導學生日常英文用語。
英語室結合海外遊學 建立國際視野
學校着重培養學生建立世界觀,幫助他們拓闊眼界,深化知識層面。學校靈活運用資源,一方面積極為同學安排外訪與交流的機會,設計「獎學遊」的遊學機制,校方會津貼表現優異的同學參加他們有興趣的「獎學遊」。同時,對於熱衷於英語學習的同學,學校則會安排他們跟隨老師、導遊前往澳洲、加拿大、英國等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國家,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,建立國際視野,在沉浸式環境中精進英語能力。
另一方面,學校從校園環境着手,設有特別佈置的英語室,以迪士尼的小小世界為靈感,藉此把世界各洲的特色,如地理位置、文化習俗、飲食習慣等,帶進英語室,令學生能夠擴闊眼界。學校未來更計劃在操場繪畫一幅巨型壁畫,培養同學對不同民族的共融關愛的心,並提升格局與眼界。
全方位銜接計劃 照顧學習多樣性
學校提倡「拔尖、提中、補底」的教學策略,早在六至八月時,校方已為同學準備暑期班,好讓老師及早了解同學的能力,以便在課程中作出調適,針對課程框架設計分層課業,內容主要包括默書、工作紙等。另外,學校在英文閱讀課程亦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,英文 PLP-R 課堂會按照同學的閱讀能力,細分為紅、黃、藍、綠四組,安排老師分別照顧不同程度的同學。例如能力較高的同學,老師會協助他們精進英語水平;能力稍遜的學生則由認字、拼音等基礎訓練着手,為他們奠定穩固的基礎後,再進一步教授其他內容。
此外,馮校長亦了解到非華語學生的家長在語言上或許存在困難,因此校方會進行翻譯工作,讓他們也能夠了解學校在課程上的調適以及發展,透過推動家校之間的合作,共同提升小朋友的英語能力。同時,為幫助小一新生適應校園環境及掌握英語學習模式,學校相當重視幼小銜接,特別安排小一課程的上學期不設中、英文默書,上學期的考試及評核亦不計算分數,減低他們的學習壓力。其後,英文科組更會透過平日的實作、評估,或是遊戲中的表現,評量學生的英語能力,從而制定最合適的教學策略。
善用電子教學工具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
學校善用電子教學工具,提升學與教效能,貫徹「一人一平板」的學習模式。老師平日在課堂中會應用大量電子教學媒體,尤其針對於低年級遊戲式學習的部分,例如「Kahoot」、「Quizlet」、「Wordwall」等。馮校長指出:「所有電子平台,老師都能夠在教學上運用自如,學生可以透過網上平台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,回家後可以繼續自學,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積極的學習態度。」